top of page
CHUANG_HSIN_I 莊馨怡_絮語08_1_edited.jpg
  • 有章藝術博物館 (Taïwan)
    03.22 >05.11.2025
    有章藝術博物館 (Taïwan)
    莊馨怡 受邀於策展人長椅小姐(杜依玲) 3件現地裝置作品委託製作 -------------- 2025 聯展「陳美玲」 ▍有章藝術博物館 (Taïwan)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
    分享
  • 27. 12. 2024, 13:30 - 16:30
  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跨所
  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|藝術跨域研究公開系列講座 講者| 莊馨怡(藝術家、法國巴黎第八⼤學 美學博士) 古睖久古(藝術家、法國國立巴黎第三大學 藝術與文化史學博士) 主持| 楊硯奇 教授(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跨所)
    分享
  • 2024. 11. 09. 15h-17h
    OCAC, 台北
    |物質性創作研究專文發表| 片刻感覺-似詩若物的在場與現場 莊馨怡、古睖久古 2024.11.09 15:00 - 17:00 OCAC 打開-當代藝術工作站 --- « 空白頁 Materiality of blank pages » 創作研究計畫慢談會,為兩位創作者於2021年所執行的-「重啟 - 物質性 (Re-materiality)」創作研究計畫之延伸,並在2022年的《仍然/依舊:沒有場所的場所》(Mê/me : lieux sans lieux)展覽中,擴展對於「如實」(même)的思考,在作品中加入一條「/」斜槓,以「如/實」(mê/me)的形式呈現。 今年(2024)九月,花蓮松園別館暫時歇業,成為太平洋詩歌節的一頁空白。如同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詩人們,兩位創作者也在去年(2023)以《位差》(Le déphasage)一展,探索了創作中的「前-個體」狀態,讓自身滯留在自然所敞開的無解義含裡。法國新浪潮導演尚・呂克・高達(Jean-Luc Godard)曾說:「那些被呈現者往往無法被說出。」在閱讀時,偶然地翻到一頁空白頁,我們似乎不用去理解這是一張無內容頁面,就可以知道它是空白頁。空白頁與生俱來的不可(被)說性格,也許就是詩的背景。 慢談會將聚焦在留白的、片刻的無介(immédiateté)性格上,邀約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在感知、感覺、感受之前的如/實之中探索。
    分享
  • 台東都歷部落, 臺灣
    2024. 01. 30 - 07. 30
    台東都歷部落, 臺灣
    2024 創作計畫 |Vestige du milieu 古睖 久古 三件現地製作作品計畫 台東都歷部落區間的三間「廢棄教堂」
    分享
  • 2024. 05. 02, 14:00-16:00
  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跨所
   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藝術跨域研究公開系列講座 ▍事態之間的遠近法:淺談「mê/me」的反學習路徑 ▍ 講者|古睖 久古 (藝術家, 法國國立巴黎第三大學 藝術與文化史學博士) 主持|黃建宏 (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跨藝所 教授)
    分享
  • 松園別館|歷史建築
    15.06 - 09.07|9h - 17h30 每日開放
    松園別館|歷史建築, 台灣|花蓮
    莊馨怡 & 古睖 久古 |松園駐地展覽計畫| ▍慢談會 ▍18.06. 2023, 16H 與談人|潘小雪 (國立東華大學教授 )
    分享
  • 有章藝術博物館 (Taïwan)
    10.28 >12.30.2022
    有章藝術博物館 (Taïwan)
    莊馨怡│古睖久古 4件參展作品計畫 -------------- 2022大台北雙年展 ▍九單藝術空間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
    分享
  • 08 / 07 / 2022 , 18h30
    新板藝廊(新北文化局)
    與談人|莊馨怡, 古睖 久古, 黃海鳴教授 在《近乎/仍然-物質》創作研究計畫慢談會​第二場,將邀請知名藝評家與策展人 黃海鳴教授 作為與談人,和兩位藝術家一同直接地觀照物質性,讓所謂的物質不再只是某個「可能的現實」(possible - actuel)之再現。​​由於不斷地關照現場作品的多重潛在性,藝術家並非僅僅賦予物質「可能的現實」,更是讓物質本身直接地成為一種「潛在的實現」,並在創作過程中自我消解。在對於作品的認知與感知的過程裡,往往會伴隨著「其他人」(共同創作的主體、觀者⋯⋯等)所留下的物質「徵象」(signe),據此,藝術家才能在其時代語境中解碼出關於「使用」(usage)的群體樣式:從一個工具關連到另一個工具,串連出一層又一層的物質「關係」網絡。然而,這源於知覺所「區別」出的「徵象」,卻也掩蓋了物質自身「不可區辨性」的存有潛能,物質性很有可能會因此成為再現政體的犧牲品。對法國哲學家柏格森(Henri Bergson)而言,只有讓物質回返到「綿延」之中,才能更近一步地討論這種「不可區辨性」。換言之,物質性只能產生在「近乎/仍然」這類「綿延」中。它並不是以徵象的方式呈現於「現實平面」上,而是以潛在的「痕跡」不斷地實現著一道道失衡的臨界線。
    分享
  • 25 / 06 / 2022 , 15h
    新板藝廊(新北文化局)
    與談人|莊馨怡, 古睖 久古, 李朝倉 關於「《近乎/仍然-物質》創作研究計畫慢談會」​ 傅柯在《詞與物》中提到,在歐洲的文化語境中,《唐吉軻德》是第一部文學作品讓符號脫離相似性的霸權,標誌著詞與物的一種新經驗。「詞語」捨棄了它們作為符號的本性,並且第一次顯露出自己和「事物」是多麼地不相容。在這時空背景(文藝復興和古典時期之間)之下,書寫與物質不再彼此相似,符號的失效把物質的可見性,還給了兩種不可見的主體狀態(或兩種知識型) - 詩人與瘋人。《近乎/仍然-物質》計畫中所討論的藝術家,一方面是「近乎」瘋狂的,使所有的語言符號達到一種負載之境地;另一方面,卻「仍然」是詩意的,沒有詞也沒有話語,在作品中,尋找一塊屬於「話語和物質之間的空白處」。介於言說和可觸之間,關於「不在的白皙」之表述,似乎是一段又一段「原地尋找回音的過程」。​
    分享
  • Galerie New Taipei 新板藝廊
    14. 06 - 14. 08. 2022, 9:00-17:00, 週一休館
    Galerie New Taipei 新板藝廊
    古睖久古、莊馨怡 聯展 « 仍然∙依舊 - 沒有場所的場所 » ▍展覽相關活動 慢談會 ▍ 與談人|25.06 李朝倉 藝術家 與談人|23.07 黃海鳴 教授
    分享
  • 11/08, 11/21. 2021
    新北市新莊區 (Taïwan)
    創作研究計畫|«重啟-物質性» 莊馨怡 古睖∙久古 相關活動| 二場慢談會 11.08 與談人 黃耀陞 11.21 與談人 劉彥宏 ​ ​活動報名網址 https://docs.google.com/forms/d/e/1FAIpQLSfbc7TsI0qnm7F2ty-Bi65ljHtYXOMKgRwsAK91tv1EGUxHJA/viewform
    分享
  • 蘇澳阿里史溪 Alisai (Taïwan)
    8.02 >9.30.2020
    蘇澳阿里史溪 Alisai (Taïwan)
    莊馨怡│古睖久古 蘇澳冷泉藝術季 作品計畫
    分享
  • 索邦四藝術空間 (巴黎拉丁區, 法國)
    _
    索邦四藝術空間 (巴黎拉丁區, 法國), 4 Rue de la Sorbonne, 75005 Paris
    23 > 29. 11. 2019│索邦四藝術空間 24 > 29. 02. 2020│巴黎聖丹尼大學 每日10h30>19h30
    分享
  • 南錫島國家公園 (法國)
    09. 2015
    南錫島國家公園 (法國), 安德列西區, 伊夫林省, 法國
    莊馨怡|古睖久古 二件作品計畫 伊夫林省(法國)市政府主辦 洛宏丁之家藝術中心協辦
    分享
  • Frédéric Moisan畫廊(巴黎聖傑曼區. 法國)
    05. 2014
    Frédéric Moisan畫廊(巴黎聖傑曼區. 法國), 72 Rue Mazarine 75006 Paris
    參展藝術家│古睖久古、撒部噶照、莊馨怡、江凱群
    分享
  • 南海藝廊, 台北 (Taïwan).
    12. 2014
    南海藝廊, 台北 (Taïwan).
    參展藝術家│莊馨怡 古睖久古
    分享
  • 南海藝廊, 台北 (Taïwan)
    07. 2012
    南海藝廊, 台北 (Taïwan)
    參展藝術家│莊馨怡 古睖久古
    分享
Exhibitions

ÉVÉNEMENTS

/ About

Face aux débats contemporains sur la "matérialité", les artistes CHUANG Hsin-I et LIN Yu-Ta envisagent leur pratique artistique, comme point d'ancrage dans les chemins de la pensée. Dans cette recherche-création, ils tentent d’élucider l’intégralité d’une matérialité , en vue d’entrevoir la possibilité palpable d’un état affectif dans le cadre de différentes expériences, comme un vecteur de la réalisation artistique.

面對當代思潮中關於「物質性」討論,藝術家莊馨怡, 古睖久古(林友達) 透過創作實踐作為思維路徑上所展開的錨點,持續地對物質性創作提出藝術實踐的可能面向。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