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創作研究|從故事的「語言空缺」開始

  • LIN Yu-Ta 古睖久古 (林友達)
  • 2024年1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5月4日





起初是來自於一則阿美族神話:


在太古時代,人本來是可以不死的。只要將衰老的皮膚剝下、摺疊收好,就可以再次恢復年輕而且不會死亡。而這些被剝下來的皮膚是有眼、口、鼻、耳等,形態恐怖的痕跡。有一次,孩子們發現了這剝下的皮膚,就害怕的哭泣起來,大人們於是就倉促地把這些皮膚埋藏在土裡。從此之後,人老必死,也開始有了土葬。儘管親人們不捨得和死者分別,但還是會儘快的挖掘墓穴,予以埋葬。這是因為擔心埋葬前會有地震,如有地震,死者之靈就會深入地底下或升天而不知其所在。如此一來,縱使巫師想要將亡魂送到祖靈所在之處,也無法找到死者的靈魂(也就是,找不到原先居住在死者頭上的生命靈 papaorip)。


「我們如何能夠延長這在閱讀神話時所產生的莫名感受?」


閱讀神話的經驗就好像我們走在一條未知的路上,偶然遇見的石冢(cairn):「一時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,但身體卻感覺得到它的存在;它一直在那裏,傳遞著曾經存在的思維軌跡,且,同時述說著一則故事與面對此故事而生的某種無法詮釋之話語。」由此,神話正是述說著,那個從故事的「語言空缺」開始發生的不尋常之主體感受。也許,閱讀神話和遇見石冢,兩者都必須出自觀察者自身的感受,才能慢慢地勾勒出隱藏在其中的「跡象」(indice)。若思維僅能透過知覺感受才能傳遞,那麼,它往往同時抗拒著成為各種「象徵」(symbole)的可能性 - 此時,思考活動則成為一種對於詮釋的抵抗(une résistance active à l'interprétation)。


這一種源於身體感受、神話體系上無法避免的「詮釋失效」,往往僅存在於「意義-思維」的反覆投射運動中,也就是,當我們試圖尋求語義系統去建構作品時,所相應而生的阻礙與頓挫。當面我們對空間中的裝置作品時,假如用神話或石冢的體系來思考,就會發現,正是由於這種語義上的阻礙,讓觀看的人重新回到其自身的感受過程中,藉以探察那平行於語義系統的感受模式。因為在「感受」中只有「跡象」,而「跡象」是無法詮釋的。這或許可以解釋,為何當我們想要迫近神話、或駐足於石冢面前時,總是好像困在一團由語言組成的「大氣」(air)之中。本展將試圖去探討 -「是否存在一種感受-思維模式,在藝術家的創作模式中?」若此思維是可以被觀者檢驗與閱讀的,就能夠使固著於空間中的裝置作品還原回那可以傳遞的感受,使那迷失在語言大氣中的思考活動,有了一「可觸的」接駁點 - 當我們面對那無法產生意義的空間裝置時,往往同時存在一個「中介」,將那些不連續、散落在閱讀或移動中的思維軌跡,用現場的物件串聯起來。在本展中,所有的空間部署(dispositif)皆旨在使觀者能透過自身的感受-思維模式,來延長種種由作品(莫名的)跡象所帶來的感受。因此,在給予作品任何的詮釋可能之前,藝術家已試圖運用身體物件、微調物件、氛圍物件、回憶物件...等,將創作當下的身體感受給「石冢化」 - 封存身體知覺的痕跡、標定思維循環的方向、回避語言意義的投射。


依此,本展試圖提出對於「作品-石冢」的四種想像:


1.情感曲線的疊合與流轉 - 漂流物件

2.感知模式的轉換與重複 - 微調物件

3.時間軌跡的共鳴與迴盪 - 回憶物件

4.場所回聲的交流與穿透 - 心情物件


這些物件皆伴隨著一種「失語化」作用 - 失語的材質、繪畫、雕塑、裝置、錄像...等。就創作而言,是一種藝術家自身面對作品時才會出現的偶然性失語。然而,在創作中,為何要特別回歸此失語的狀態?舉例來說,如果一位藝術家他想要用「隕石」創作,「隕石」這個字往往在我們思考它之前就已經受語言的左右,也就是「隕石=字」。這樣看來,對於這位藝術家而言,創作一開始就是以「字」作為起點,並在作品中表達了他對於這個「字」所產生的感受。我們將會看到,正由於缺少這失語的狀態,藝術家處理出的現場裝置,往往僅是表達對於作品材料的隱喻,並利用這個隱喻,來做語言上的意義延伸而已。又,如果藝術家是透過自我身體的實踐、感知的開發或能量的累積來創作時,則會發現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事實:作品可觸的真實性,往往是失語且游移的(La réalité tangible des oeuvres est paradoxalement aphasique et errante)。


有趣的是,藝術家這種意義的游移或失語的情況,也會在我們平日的思考邏輯之中顯現、反映出來,尤其是當我們正在理解一些抽象詞語時,例如「偶然」- 面對偶然我們還能說些什麼?假如我們(天真地)問「偶然是否可觸的?」,就會發現腦中的「意義-思維」將失去作用,不然就是牽強地將問題游移到不同的焦點上。對於藝術家來說,透過作品去思考「偶然的重量」是為了能夠點出,其自身之於「偶然」的感受,或許不是只有「有」跟「無」這兩種語言上的理解或意識上的投射;它或許也有「輕」與「重」的差異感受。而正是當藝術家發現此感受的對比之時,他才能窺見這種唯有透過身體感知才能洞悉出的細微能量迴圈。在本展中,我們稱這種部署模式為「偶然的感受-思維」。在藝術創作上,媒材選擇並非「語言」的確認。反之,正是因為語言指涉的失效,藝術家才能保持一種「尋找的自由」。因此,參展的藝術家們將專注於在語言形成之前,那早已存在的能量轉渡,使得藝術作品得以在偶然的思維與感受之間,擺渡著。為了能在特定的時刻,產生一能量維繫的作用,藝術家以現場的「失語化」取代了概念的「語言化」。





 Les œuvres présentées dans l’exposition C(air)n - la pensée-sensationdu hasard à la Galerie Frédéric Moisan à Paris, dans le cadre du FICEP 2014 en partenariat avec le Centre culturel de Taïwan à Paris.

本展參展作品由FICEP2014 計畫支持,台灣駐法巴黎文化中心主辦,於巴黎Frédéric Moisan畫廊展呈。


 

石冢(空氣) - 偶然的感受-思維

30. 04 - 17. 05. 2014


藝術家|江凱群、古睖久古、莊馨怡、撒部噶照


72 Rue Mazarine, 75006 Paris

01 49 26 95 44



© 原文發表於2014展覽「C(air)n - la pensée-sensationdu hasard | 石冢(空氣) - 偶然的感受-思維」展覽專文與座談




 
 

/ About

Face aux débats contemporains sur la "matérialité", les artistes CHUANG Hsin-I et LIN Yu-Ta envisagent leur pratique artistique, comme point d'ancrage dans les chemins de la pensée. Dans cette recherche-création, ils tentent d’élucider l’intégralité d’une matérialité , en vue d’entrevoir la possibilité palpable d’un état affectif dans le cadre de différentes expériences, comme un vecteur de la réalisation artistique.

面對當代思潮中關於「物質性」討論,藝術家莊馨怡, 古睖久古(林友達) 透過創作實踐作為思維路徑上所展開的錨點,持續地對物質性創作提出藝術實踐的可能面向。

bottom of page